到底是好档期成就爆款,还是爆款抬升档期价值?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1-10   浏览次数:777    看图模式

作者 / 吕世明

被寄予厚望的跨年元旦档,还是没有爆。

2022年元旦档告一段落,如果算上目前几部影片后续能够产生的票房,今年元旦档在没有绝对头部引领的前提下,票房略低于去年。考虑到相对春节、国庆和暑期这些超级黄金档,跨年&元旦档要走的路还是很漫长的。

中国电影市场一直都存在着一个争论,大家一直都在纠结到底是头部影片成就档期还是档期促成了爆款影片,双方都可以找出诸多例子来佐证自己,但又都承认优质影片和黄金档期是较为稀缺和偶然的。

后疫情时代观影的绝对刚需是仍旧存在,这一点不用辩驳。从这次跨年和元旦黄金场次的热度便可见一斑。尽管一些影片存在口碑上的争议,但对于大部分只是存在观影述求的观众,观众们只是需要在此时此刻坐到电影院里面看一场电影。

能够做到让观众满意并赢得口碑的中国电影,可能是所有电影从业者和影迷都希望看到的,同时能够在特定的时间节点看到恰如其分的影片,也会给影片的票房极大的加持。

节日氛围暨文化底蕴,

靠亲情&爱情融会贯通

在内地电影市场的改革最初,大体上是不强调所谓的档期和影片是否适配,毕竟在长期的市场探索过程中,内地电影始终的所呈现都是较单一化和雷同化,这里的单一和雷同是指绝大多数的商业影片,一些特定类型的影片不包含在这个范围内。

但伴随着内地电影的进一步成长,不仅挖掘出早前蛰伏的春节档和国庆档,同时其他一些小档期也在一步步的成熟且稳定,只不过从目前内地电影的制作底蕴来看,大部分影视公司仍就不具备较强的全覆盖投放能力。

这就促使我们仍旧需要更多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观众在假期来给市场充电,所以说前两年被炒上天的996毫无疑问是电影市场最大的“敌人”和背叛,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概念恰好都是一些也希望在电影市场大展拳脚的互联网公司提出的。

在一些问题和矛盾短期不能解决的前提下,内地电影市场的对于假期(哪怕只是三天小长假)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这里不仅仅是个人精神压力的一种释放,也是急迫需要一些亲情和社交的回归。

或许是因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特殊以及独特性,中国对于节日的期盼更多增加了一份文化上的积淀,尽管可能看起来容易被解读和分解成为在商业上的具体数字体现,但或许这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毫无疑问会有更强的加持作用。

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节日的最底层体现到经济层面是最直接有效的,让老百姓以及观众愿意消费、同时也消费得起是很重要的,平日里大家可能会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这一切还不是为了可以在假日里面潇洒一把,更何况相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和餐饮而言,电影院的消费往往是相对廉价且高效的。

如果说平日里的影片能够更好的去满足高阶影迷的观影饥渴感,那么假日电影往往要形成对更多观众观影迫切感的弥补,或许这种落差和供给目的不同,会让假期电影在某种形式上会呈现出特殊化。

假日电影照顾群体更广泛,

档期的影响力尤其重要

有相当一部分的观众在假期有超过平日频次较高影迷的观影述求,这两部分消费者的要求是不能划等号的。一些影迷和从业者会对假期电影产生更高的要求,并不过分,毕竟在很多大档期我们会投放相当数量和质量皆佳的作品,但由于产能和技术能力的问题,想全面提高电影制作水准还需一个过程。

但必须看到,假日电影所涵盖的观众非常广泛,如果说平日(暨大部分工作日和非黄金档期)里上映的大部分进口片和一些略小众的口碑影片要服务到高阶影迷,那么闲暇时间更多的观众他们只能在超过三天以上的假期腾出一天来看假日档期电影。

并不是他们不具备较高的观影水准,而是他们压根不会把绝大多数的电影当成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商品,甚至连观影的仪式感都很淡漠。

不仅仅是跨年档和元旦假期,几乎内地所有重点档期上映的头部影片和准头部电影都鲜有个性十足、极具魅力的影片,如果说有或许姜文的《让子弹飞》算是一部,但后续同样个人色彩浓郁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便很难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在重点档期去做导演个人诉求强烈的影片,从近几年来看,结果往往是不够乐观的。

但这里并不是说影迷会存在媚俗和追求所谓简单的娱乐化,事实证明只要内在的质量足够好,一些优质的影片往往还是会产生逆袭的奇迹,而且这种逆袭的现象已经不是发生一两次了,观众对优质项目的认可和及时反映,都是这些项目能够成功和逆袭的关键。

在这个时候,观众才会记得自己在何年何月看过那部精彩的影片,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内,观众对于影片的记忆往往是深刻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或许会成瘾,观众自己会产生在下次同一时间去看类型、题材、演员阵容向雷同的影片,只不过后续影片能否达到之前影片的水准要打一个问号。

好在于最近几年我们的大部分爆款影片都出现在重点档期,且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一些影片如果在中小档期有突破的表现,那么他极有可能从中小档期获得进入到大档期的待遇和资金支持,继而成为和大档期一起左右格局的棋子。

这里较明显的例子或许就是像《白蛇:缘起》的续作《白蛇2:青蛇劫起》,前作只是一部在寒假上映的影片,后续作品便可以成为暑期档动画片的头部标杆;同时已经在《战狼》中找到军事动作片取胜之匙的吴京,便可以把《战狼2》档期从《战狼》清明节直接挪移到暑期档;同样在不经意间崛起的《唐探》系列影片,也从最初的贺岁档,直接上升到最黄金的春节档。

做更多的档期专属电影,

并进一步引爆它们

根据电影局前段时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国电影需要在未来每年打造50亿部票房过亿的影片(去年这个数字是40 ,2019年是47),这个标准整体来看实现的难度并不高,但问题可能在于头部影片的超强吸金能力或许会对相当一部分腰部电影产生严重的蚕食和反噬现象。

简单一点说就是,头部全拿的迹象和趋势不会改变,无论是从观众的跟风,还是媒体的一些报道倾向,都或多或少会埋没一部分有质量的且有市场潜力的影片,这些影片可能只是欠缺一些机会,在缺少良好市场运营的手段的制约下,档期选择的失误,通常会形成票房的缩水。

但优质档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似乎永远都在,它也一直都在呼唤优质影片的落位,这种呼唤既有产业提升业绩的需要,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自己的需求。既然在市场底层的供需双方都存在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或许才是行业进展的方向。

今年元旦档的票房已经破了十亿,但票房在后续两天的滑落让业内外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不过从行业终端来看,如果对比稍早之前市场有相当大的提升,那么大部分影城还是满意的,毕竟从终端自身来看,在自己无法掌控产品的前提下,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就已经能够给予大家足够多的信心。

同时对于观众来说,即便大家是被动接受到影片的一些营销宣传而“上套”,但在这个观影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且实现了影片宣发方的目标,这可能就已经成为一次“闭环”的消费过程,能否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或许不是这部分观众所追求的。

由此来看,无论是前两年打着“跨年一吻“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是这两年以“拥抱”为主题的跨年电影,它们都在尽可能成为一部部档期专属电影,营销手段的有的放矢和是否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往往会成为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

当然在观众和一部分影迷心里,满足大家观影的最基本述求的同时,尽可能的希望“货可对版”并不为过,毕竟现阶段观众的口味和欣赏水准是肉眼可见的提高,档期专属电影之所以很多会出现口碑下滑的现象,还不是因为其观众群体在扩大,其受到的关注度在一点点的提升,能否掌握主在宣传上的主动权,往往会是票房坚挺的关键。

元旦档结束后,我们将迎来接近一个月的“空白期”,往往一些影片依靠档期实现了较大群体观影洗礼后,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口碑扩散效益,或许这可能是一部分档期专属影片在后续尽可能延长票房收割期的公开秘密吧。 733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