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剧《乔家的儿女》:粗砺时光中的细腻体验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1-11-25   浏览次数:387    看图模式


原标题:《乔家的儿女》:粗砺时光中的细腻体验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因其年代感十足的故事和饱满纯真的情感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共鸣。该剧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折射出中国三十年社会的变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乔家人的生活可谓麻辣滚烫,裹挟着世俗人家的一地鸡毛。这段粗砺的时光,凭借叙事、镜头以及人物等方面的雕刻,被细细打磨、柔化,叫人深深沉浸、共情。


叙事的细腻


从1977到2008年,乔家人的故事跨越了三十余年,文学原著中细碎冗长的时光描写很难在影像化的过程中一一还原,于是剧中的时间被合理地删繁、精简,演变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与2000年四条清晰的时间线。而伴随这四条时间线依次上演的,是那些时代的缩影与符号,如机械厂、残疾人厂,当年的“顶流”周润发、费翔、邓丽君、小虎队等,造成万人空巷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大撒把》,还有收音机、呼机、大哥大、彩电,“晚婚晚育”、出国潮等。这些时代的标志带来了浓烈的年代感,正中当代人的怀旧心理。



“南京元素”是《乔家的儿女》的亮点,也使得该剧成为一部具有地方美学的“地域剧”。剧中,乔祖望和街坊邻居那一声声“摆得不得了”“脑袋滑丝了”“干么事”,将人迅速带入南京人的生活氛围;小笼包、煮干丝、牛肉锅贴等美食,展现了南京人的口味与风味;纱帽巷、南京古城墙、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鸡鸣寺、长江大桥等地标通过该剧又一次“火出了圈”。正是这些“南京元素”的加入,加深了电视剧的烟火气和感染力,加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使该剧达到生活化的艺术魅力。


该剧细腻的叙事,还体现在其交织盘结却又独立清晰的人物发展线索中。剧中以大哥乔一成为叙事核心,辐射出二哥乔二强、三妹乔三丽、四妹乔四美和小弟乔七七不同的叙事线索,同时还延伸至二姨家、邻居吴姨家等的生活。每个人物的生活都有一条纵向的时间发展线,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等;而每个人物又都有横向发展,即该人物的家庭组建、性格变化、思想转变等。纵横结合使得剧集生动饱满而又立体。但是,该剧始终紧紧扣住乔一成这一叙事核心,将看似散乱的人物故事围绕于“家庭”。“家庭”始终是这部剧的中心,也是把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叙事动因。



镜语的细腻


电视剧一开始的画面是水滴在透明的防震棚中慢慢汇聚的特写,镜头转而切成躺在防震棚里的大哥乔一成,紧接着又用缓慢的拉镜头框入了二强、三丽和四美。开场镜头的隐喻不言自明,突出了该剧的主题,即几个兄弟姐妹就像这水滴,汇聚在一起,彼此影响,无法分离。


细腻的镜头语言造就了《乔家的儿女》电影般的质感。剧中多处人物在纱帽巷自如穿梭的场景,摄影机或采用横向、正面的人物跟拍,或采用高高举起的摇臂记录场景,将人物依次带出,用高流动性、灵活性的场面调度将乔家兄妹儿时的嬉戏、成长后的矛盾与情感等情节一一带出,也将该剧的时间层次与年代氛围勾勒出来。


另外,《乔家的儿女》巧妙利用转场剪辑完成了人物由小到大的转变,如三丽打酱油时,镜头围绕其手和身一圈,画面中的小三丽便长高了许多;爱打扮的小四美在镜前描眉,随后镜头旋转半圈绕到四美脑后,观众们便从镜子中看到了长大后的四美。这些人物转场体现了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化,刻画出人物的形象、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用影像手法巧妙地展现了需要大量真实时空累积、难以瞬时体现出来的变化。



人性的细腻


乔家人之中,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但又绝不是二元对立的黑白分明。就拿被网友调侃为再版“苏大强”的乔家父亲乔祖望来说,他生性霸道自私,不仅迷恋赌博,还多次因投机取巧被骗。但也是这样一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父亲,却在乔一成考取大学的时候给他做了一碗鸡蛋面,当三丽和一丁分手后再次见面时有心维护两人,在这些时刻,乔祖望身上的父性隐约在发亮。


而富有责任感的大哥乔一成,也并不全然“伟光正”。当得知一户富裕的人家想收养妹妹时,他瞒着家人找收养人争取,希望能代替妹妹被领养。恋爱时,他唯唯诺诺;在自家人面前却常常大发脾气,被网友指责为“窝里横”。在这些片段中,乔一成的形象被立了起来。在复杂的心理之下,观众感受到了人物身上更多可感的侧面,从而拥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剧中,血缘亲情是情感刻画的重点,邻里街坊的温情是情绪的推手,而乔家兄妹各自的情感婚姻和人生波折,又为这部剧提供了更多现实和理性的思考。同时,《乔家的儿女》也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更寄予着这样的希望:生活可能会像乔家人一样一地鸡毛,但我们仍要勇敢地去爱、去追求。(作者:欧阳沛妮,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2020级硕士)

199
0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内容更多

评论